(转录于蔡建红老师与学员的课堂交流)
学员问: 蔡老师,《生命喜悦的祈祷》一书中说到“我们可以从对立当中学习爱,不以怨报怨,我们可以选择以柔克刚,用爱化解恨”我有些许困惑:在现实中,不管是生活还是工作,我经常会有选择退让,但是别人却得寸进尺,我们到底该以怨报怨,还是以德报怨呢?
蔡老师答: 按照我们惯常的人际交往模式,我们是被自己的小我所驱动,追求所谓的平衡,这种平衡其实更多的是以怨报怨,感觉好像自己不以怨报怨,这件事情就过不去了,自己很软弱的感觉。这个时候我们要觉察一下我们的内在,当我们和别人冲突、争斗才能感觉到力量的时候,是不是已经说明我们很弱小。
怎样面对日常生活中的碰撞,看自己的能量和胸怀。只要我们不想和别人争,别人和我们是争不起来的;只要我们想和别人争,事情就会没完没了。当我们的能量达到一定的高度,生活中有很多的东西完全可以视而不见。
以德报怨还是以怨报怨,这二者之间核心的区别不在于我们行为上怎么处理,而在于我们内心的态度。行为层面和心理层面是可以分开的,心理层面的宽和可以是无条件的、无止境的;行为层面,可以根据现实的需要,做该做的,说该说的,该顺从的,顺从,该拒绝的,拒绝。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