早在《黄帝内经》中,人的情志分为五项:喜、怒、忧、思、恐。到了宋代,在五项情志的基础上,又加上了悲、惊,悲为忧之极。
忧,指忧烦、忧闷、忧郁等,通常是由生活中的不如意、挫败、自我批评引起的。
悲,指悲伤、悲痛、悲苦等,通常是由重大的分离、丧失和失败引起的情绪反应,比如,亲人离世、离婚、失恋、失业、落榜等。
忧、悲,也常被体验为难过、消沉、气馁、沮丧、失落、失望、 无力、无助、孤独、遗憾等情绪感受。
悲伤常被称为“冻结的愤怒”。在悲伤的深处,通常都隐藏着愤怒,那是一种无可奈何、无力回天、甚至没有特定指向的愤怒,以致于人们通常意识不到它的存在。潜意识把它深埋在心底,转化成悲伤的体验。
传统中医认为,情志必须以五脏精气为物质基础,喜、怒、忧、思、悲、惊、恐分属五脏:心、肝、肺、脾、肾,忧与悲在五脏相配中同属肺,“忧则伤肺”、“悲则伤肺”,“肺伤则气消”。现代医学研究也表明,持续的忧郁、悲伤会削弱个体的身体免疫功能,使人患消化系统疾病、心血管疾病、肿瘤等心因性疾病,严重的忧郁、悲伤甚至影响生理机能而导致猝死。
通过调理肺气,可以很好地调化忧、悲。
在我们的“调气化心”法门中,有一个呼吸法,既能很好地调化忧、悲情绪,也能养肺气。简单的做法是,舌尖轻抵下腭,呼气时,将意念集中在情绪点(通常在心口)及双肺,发“si——”音,然后,屏住呼吸,自然放松。如此几次,忧、悲情绪可以得到很好的转化,肺气也能得到调理、滋养。 |